宣紙的由來 關於宣紙的由來,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供考證。倒是生產宣紙的涇縣,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:東漢安帝建光元年(公元一二一年),蔡論的弟子紮丹在皖南造紙,他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,以表緬懷之情。年複一年,終未如願。一天,孔丹徘徊於峽穀溪邊,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,橫臥溪上,由於流水終年衝洗,樹皮腐爛變白,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淨的纖維。 孔丹取以造紙,經過反複試驗,終於大功告成。這就是後來的宣紙。還有一說,宋末天下戰亂,有個叫曹大三的人,從太平縣徒遷經縣避難,見峽穀水清檀肥,逐定居於此,以察論本為生業,世代相傳。如今小嶺紙廠的曹運聲、曹慈源、曹於南三位老藝人,均係曾氏後裔。可以說,宣紙的生產如紙的發明一樣,絕非成於一旦,功就一手,也是無數能工巧匠經過長期苦心研製的結果。 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曆史。史籍對宣紙的記載,最早見於唐。唐乾符年間,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《曆代名畫淚》中雲;“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;用法臘之,以備摹寫。”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,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,但製作水平尚不高,仍需“用法臘之”,方可“摹寫”。 另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唐天寶二年(公元七四三年),江西、四川、皖南、浙東都產紙進貢,宣城郡一地獻紙尤為精美。到南唐時,後主李煜監製的澄心堂紙。“膚如卵膜;堅潔如玉,細落光潤,冠於一時”,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。宋代大畫家李伯時,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《五馬圖》,流芳百世。歐陽修曾經用這種紙起草《新唐書》和《新五代史》,並送了若幹張給大詩人梅堯臣;梅堯臣收到這種“滑如春冰密如繭”的名紙,竟高興得“把玩驚喜心徘徊”。澄心堂紙在唐、宋時期名貴難求的程度,由此可以想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