豐子愷談書法 中國字的特點: 世界文字分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,漢字屬於表意文字。所謂六書,即象形、會意、指事、形聲,假借、轉注。漢字從圖畫開始,所謂“書畫同源”。是客觀自然的再現。 書體的變化 據說,上古沒有文字,伏曦氏開始畫八卦。八卦隻是幾條線,這便是文字的起源。八卦出世之後,便有人照雲的樣子寫文字,叫雲書;或依鳥跡為文字,叫鳥書;或依蟲、龜、螺、虎爪、蚊腳、蝦蟆子、蝌蚪之形為字,叫做蟲書、龜書、螺書、虎爪書、蚊腳書、蝦蟆書、蝌蚪書。而因太古,不可考。文字始立,說於黃帝時,史臣倉頡,造六書,即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。至周,宣王的史官史籀,據倉頡之字造字,名為大篆,今傳所說石鼓文即大篆文。至秦,丞相李斯嫌大篆太難,加以改造,為小篆。小篆與今文相近,字形扁長。李斯所書“嶧山碑”“琅邪碑”今傳世。同時,秦有縣令程邈者,犯罪入獄十年,在獄中為字,其劃更簡,得以流布,是為“隸書”,字形略橫寬。其字約三千,始皇見之,大喜,遂頒天下。放程出獄,封其為禦史。隸書之一種為八分體,八,背也,筆劃左右背分,於今字形更近。至漢,有王次仲者,把隸書稍加變化,成為“楷書”,遂成今體。形成了方塊字的字形。寫楷書美者,首推鍾王,鍾,即鍾繇;王,即王曦之,王獻之。又說王曦之曾學書衛夫人。漢桓帝時,有劉德升者,把筆劃又簡,且書寫迅速,是為“行書”。漢時又有較行書書寫快者,為“草書”。草書之創,不知何人,草書大家有史遊、杜度、張芝。章帝命杜度用草書寫奏章,是為章草。張芝有草聖之名。自此,曆代草書名家輩出。晉有衛罐、索靖、二王,唐有張旭、懷素。王獻之寫草書一筆到底,故曰“一筆書”。張旭用頭發寫字,亦有“草聖”之名。蘇東坡說:“真如立,行如行,草如走。未有未能立行而能走者也。” “篆尚婉而通,隸欲精而密,草貴流而暢,章務檢而便。”(孫過庭《書譜》) 曆代書法大家: 從漢到清,書法可分四代。一代是魏晉六朝,字注重神韻,故神韻瀟灑;二代是唐,唐人嫌六朝輕飄,注重裝法,故唐人書法整齊謹嚴。宋人嫌唐人呆板,注重筆勢,故宋人書法縱橫盡態。明人又嫌其放蕩,立意回複晉人之神韻,然終不及晉人。 魏有鍾繇,字元常,其作品有:憂虞帖、宣示表等 晉有二王,王曦之,字逸少。官至右軍將軍,故稱王右軍,其作品有:《樂毅論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黃庭經》、《霜寒表》等。曦之之七子獻之,字子敬,作品有:《孝經》、《女史箴》、《洛神賦》等。大王字神氣森嚴,小王字神氣清朗,後人宗之。六朝有王僧虔、陶弘景及僧人智永,作風從二王。說智永乃二王後裔。 唐代以書法取人,故字的裝法謹嚴,大家迭出。(一)歐陽詢,字信本。字學右軍,剛勁遒逸。作品有:千字文、陰符經、九歌、九成宮、醴泉銘等。(二)虞世南,字伯施,是唐太宗的書法先生。他也學右軍,而比右軍 溫厚秀潤。作品有:孔子廟碑、破邪論序、千字文等。(三)楮遂良,字登善,也學右軍,但不及歐、虞雄逸。作品有:聖教序、孟法師碑、儒林傳讚等。(四)顏真卿,字清臣,官至刑部尚書,封魯郡公,故稱顏魯公。其大楷雄偉。中楷、小楷太端正,不免拘束。作品有:廬山題名、疏拙帖、爭座位帖為佳。多寶塔、東方朔傳讚不可作範本(米元章語)。(五)柳公綽,字子寬,用筆沉著有力,作品有:紫陽觀碑、南海廟碑等,米元章說他的字比他弟弟柳公權的字好。(六)柳公權,字誠懸,柳公綽的弟弟。他學歐陽詢,結體險怪,骨力清勁。作品有:心經、陰符經、玄秘塔等。 六家之中,虞、楮輕快,歐、顏、柳沉著,但都裝法謹嚴。 宋代書家嫌唐人拘謹,於是用筆活躍,故宋人書法較唐人生動。(一)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他先廢唐人的“懸腕法”而把腕襯著紙寫字,因此他的字柔順圓肥。作品有:豐樂亭記、醉翁亭記為後人所好。(二)李公麟,字伯時,號龍眠居士。他的字筆勢縱橫,學人頗多。作品以小楷《洛神賦》為代表。(三)黃庭堅,字魯直,號山穀老人。他用筆揮灑,變化不測。不及蘇之雄偉,而比蘇挺秀。作品有:〈伯夷叔齊碑〉為高。(四)米芾,字元章,號海嶽外史。用筆淋漓盡致,像他的畫。作品有:千字文、上清儲詳宮碑、華嚴經等。 元人因宋人筆意放逸,故欲恢複魏晉神韻。元、明、清三代書家都以鍾、王為師,風在複古。(一)趙孟馥,字子昂,為元代最大家,取法二王。(二)劉基,字伯溫,是明代第一書家,取法智永。(三)趙揮謙,字古則,明人,取法鍾繇。(四)祝允明,號枝山,明人,取法二王。(五)文璧,字征明,明人,亦學二王,兼得歐、虞之長。(六)董其昌,號思白,又號香光,諡文敏,明人,書畫兼長。(七)顧炎武,字亭林,清人。(八)梁同書,字元穎,清人。(九)翁方綱,字正三,清人。(十)何紹基,字子貞,清人。 “晉人尚韻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,明人尚態。” 王曦之字瀟灑秀逸,歐陽詢體勁秀謹嚴,顏真卿書渾厚大度,蘇東坡書如綿裹鐵,米芾書沉著痛快,張旭草書連綿回繞如龍蛇飛走。 碑帖的學法 碑是碑碣,帖是法帖。北朝人的書法通稱為碑,南朝人的書法通稱為帖。碑壯美,帖秀美。重美術的人宜學碑,重實用的人宜學帖。 碑帖的選法,有誌研究書法美術的人,宜學碑。初學宜選《龍門二十品》、《魏齊造象》、《張猛龍碑》(楷書),進而選《爨龍顏碑》、《爨寶子碑》(隸楷之間)《天發神讖碑》(篆隸之間) 倘選用帖,務選鍾、王。而鍾、王不宜著手,故宜先從唐人歐、顏、柳、虞、楮入門。性情沉著之人宜選歐、顏、柳;性情爽逸之人宜選虞、楮。選習若幹時後,即可直學鍾、王。因為大王之字用正鋒,而森嚴,小王與鍾之字用側鋒而疏逸。 倘學隸書,最好先學鍾繇的《乙瑛碑》,《張遷碑》亦可。但不宜先取《曹娥碑》 倘學草書,宜先學張芝與索靖,然後學王右軍。 碑帖之用,在於參照,不必呆板臨摹,清人書家梁同書說:“帖教人看,不教人摹。”唐僧懷素的草書是看了“夏雲多奇峰”而學得的。 筆的用法 書法中最重要的是筆法。學筆法須先正心,再正姿,後正筆。正心是態度恭敬專一,正姿是姿勢端正自然,正筆是用筆規範適度。正筆之法古人有“雙鉤懸腕,讓左側右。虛掌實指,意前筆後。” 雙鉤——便是食指中指圓曲如鉤。這雙鉤與拇指一齊撮住筆管。這樣執筆可以挺直。至於筆的高低,古人有歌曰:一管分為上下中,真字小字靠下攏。行書大字從執中,草書執上始能工。寫真書手指離筆頭一寸,寫行書二寸,寫草書三寸。握筆管宜用指尖。 懸腕——便是說手腕要懸空,不可貼著紙。大字運上腕,小字運下腕,則可走筆如飛。但蘇東坡反對此法。 讓左側右——是說左肘讓開,右肘側進來,使筆管對著鼻梁。這樣寫出來的字行間正直,不致歪曲。 虛掌實虛——虛掌,是說掌中要空。 意前筆後——是說寫一筆時,心中要想著第二筆第三筆。寫一筆時心目中先想見字的全體,方能統籌全局,合理布置,落筆有數。 用筆有“正鋒”與“側鋒”之別,正鋒就是筆尖藏在筆劃的中央,不露鋒芒。側鋒就是筆尖向外側出,筆劃便有鋒芒。用正鋒的書法嚴正,像王曦之的便是。用側鋒的書法妍秀,像王獻之的便是。初學以用正鋒為主。 用筆有“永字八法”。“永”字含有八種用筆方法。一曰側,二曰勒,三曰努,四曰提,五曰策,六曰掠,七曰啄,八曰磔。即:點、橫、豎、提鉤、左提、左撇、右撇,捺 永 行間與裝法 古人說:“一字千字,準繩於劃,十行百行,排列一直。”就是說一篇書法,橫的方麵由劃統一,豎的方麵由直統一。故字的劃與直的方向、姿態、氣勢,最要講究。楷書的直,大都垂直,劃則大都左低右高,不與直成直角。(隻有船字的劃,才與直線成直角。又有少數人寫字時左高右低,與通常相反。如近人朱祖謀的字就是如此。但不是正格。)劃與直所成的角度,就是行間統調的機關。最淺近的統調,是一切劃與直所成的角相等,進步的統一,是角度大體相等,而小處不等。優良的書法,就小處看,各直東倒西歪,並不垂直;各劃左傾右側,並不並行。然而就全體看,調和圓滿,一氣嗬成。以前所認為東倒西歪、左傾右側的,如今卻以為竟非如此不可。書法之妙正在於此。 關於各個字的裝法,有下列數點宜注意:1、避就——就是說要避去重複而就簡潔。如“廬”字,左下方有兩尖撇,不可重複,應變化其方向。又如“府”字,左外一大撇,內邊一小撇,也不可同方向,應大撇向下,小撇向左。又如“逢”字,底下一筆向右尖出,則上麵的第三筆不可也向右尖出。 2、偏側——有許多字,生成不正的,應隨其字勢而安置。如“心”、“衣”、態度生成向右的,寫時應靠左。“夕”、“少”字,態度生成向左的,寫時應靠右。又如“亥”、“女”、“又”、“丈”、“互”等,似正而實偏,寫時應注意安排。 3、相讓——就是說要顧到字的各部筆劃簡繁,而互相讓步。如“變”,上劃應短。又如“辯”,中間應低。又如“鷗”字,左右兩字都是下麵大的,應注意搭配,不使擁擠。 4、意連——有的字,形狀隔斷,而意態相連,如“之、以、心、必、小、川、水、求”等分離的各部應遙遙相應,勿使脫離。 5、借換——有的字,裝法困難,筆法可以變通。如“秘”,《醴泉銘》中把“示”的右點與“必”的左點合而為一,以防其雜遝。又如“秋”字,可以把“禾”與“火”對調,“鵝”字,把我字加到鳥頂上。 6、應副——就是說左右兩邊都有許多劃的,應使均勻相對。如:龍、師、轉等。 7、撐拄——有的字,上大下小,下部應寫得有力,可以撐的住上部的重量。如:可、下、亨、亭、寧、手、草、矛、千、丁、於、弓等。 8、均勢——有的字,左右或上下兩部形勢相異,應注意布置,保持均衡。如:武、氣,左邊靜而右邊動,左邊進而右邊出,則左邊應布置得堅固,以防右傾。又如:勵、斷,左邊繁而右邊簡,左邊大而右邊小,則右邊應寫得有力,以防左傾。又如:省、炙,上麵大而下麵小,上麵動而下麵靜,則應下麵坐得穩,以防倒翻。 9、附麗——有的字,看來雖分兩部,其實一部附屬他部,這時兩部要寫得靠攏,不可作成平等的兩部。如:形、影、飛、起、超、飲、勉。凡是文、欠、支旁的字均如此。 10 、包裹——凡包裹的字,要包得穩固。如:圓、園、國、圈, 尚、向、同, 幽、凶、函, 醫、匡、匱, 司、習、句、甸。 11、朝揖——凡字由數部合成的,各部須互相照顧,好像朝揖的樣子。如:鄒、謝、儲、鋤, (以上為豐子愷論書法)
|